摘要 國內之反應與措施,在進口礦石價格上漲以后1、國家對于進口方面的限制;2、下游產業所受的壓力增大:造船、家電;下游產業訂單價格按照以前的鎖定,但是價格上漲必然引起成本上升,虧損有可能...
國內之反應與措施,在進口礦石價格上漲以后 1、國家對于進口方面的限制;
2、下游產業所受的壓力增大:造船、家電;下游產業訂單價格按照以前的鎖定,但是價格上漲必然引起成本上升,虧損有可能;而家電業,國家今年的宏觀調控仍然會存在,而且對于CPI會尤為關注,類似大件價格將對CPI產生沖擊;
3、進口原材料價格上漲,焉知非福?
進口鐵礦石價格上漲了,國內鋼材市場價格也上漲了,冷板價格上漲到了7100-7600元/噸,熱卷板價格也是上突到了5100-5200元/噸的高位,相對去年同期都有大幅度的上漲。而且按照目前的形勢來看,似乎螺紋鋼價格還遠遠低于去年同期,因而眾多庫存被儲備起來,期待著螺紋鋼價格的繼續上攀。而自上周中開始的螺紋鋼價格大幅度提價,似乎給了很多人更多的幻想空間,但深入根本之后,就會發現建材市場價格借勢上漲背后,仍然是隱患重重。
首先,政策層面正在力圖控制局面,以期降低進口鐵礦的價格
1、以寶鋼為首的鋼鐵企業,接受2005年進口礦石價格上漲的既定事實后,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國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聯手出臺鐵礦石進口企業資質標準和申報程序,嚴格規范鐵礦石進口貿易市場,即我們近期熟知的《鐵礦石自動進口許可管理辦法》。
該辦法規定:“有資格進口鐵礦石的鋼廠,首先要滿足的硬性標準是上一年粗鋼產量在100萬噸(含)以上,而有進口資格的流通商則要滿足注冊資本在1000萬元人民幣(含)以上、上年鐵礦石進口數量在30萬噸(含)以上、或2005年1~2月進口數量在10萬噸(含)以上(海關統計數字為準)的條件;同時還需要符合鋼鐵行業準入標準、產業政策以及2003年12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發改委等部門《關于制止鋼鐵、電解鋁、水泥行業盲目投資若干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3]103號文件要求,還要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鋼鐵工業水污排放標準GB13456-92’和國家土地管理的相關規定”。
這一規定的直接影響,將改變目前國內進口鐵礦石進口雜亂無序、競爭混亂、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使我們在進口鐵礦石方面能夠“收攏拳頭打硬仗”(而這一政策的出臺也并非偶然,2004年5月份在武漢東湖賓館舉行的形勢研討會上,五礦商會會長就曾經提及類似問題,而且眾多政府方面人士在場的情況下,該說法的提出,應該是政策已處在形成期)。
2、有關長材、鋼坯出口退稅取消的問題,雖然沒有在3月1日如期而至,但是并不意味著國家對此政策已經作罷。問題很清楚,我們在進口鐵礦石之后,卻簡單地將鋼坯、附加值低的長材拿去出口,換來的是短期的收益,留給外界的印象就是:中國亟需大量鐵礦石;留給我自己的,將是環境的污染;很明顯這不符合我們國家的產業政策。
國家肯定不會容許有害于我們局面長期延續下去,政策的設計者應該比我們更加清楚這一點,在理順了各類關系之后,政策還是會出臺的。一旦類似政策出臺,對國內的坯料價格必定產生沖擊,價格就有可能向下動,就會緩解國內的供需矛盾。
注釋:此處的問題就在于,作為國家壟斷性質的產業,和石油的情況一樣,會不會出現“即使進口價格回落以后,國內已經上調的價格仍然會停留在高位”的局面,畢竟石油方面已經有了前車之鑒,這一點也不可忽略。
3、礦石出口國的動向同樣值得關注。澳大利亞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1月澳貿易赤字高達27.2億澳元,創歷史次高,僅次于2003年4月28億澳元的最高水平。當月受基礎設施能力不足等影響,澳礦產品出口增長受到限制。
從這個角度來看,改變對外貿易的逆差,就必須加大出口力度,而澳大利亞賴以支撐的礦產業自然是首當其沖被擺出來的;換個說法,就是其出口礦石量會謀求擴大,這中間不也存在迫使礦石價格下跌的因素嗎?
綜合起來說,此番的鐵礦石進口價格上漲,的確是讓國內企業和政府感覺吃了一回黃蓮,但同時也起到了提醒的作用。當相關政策以及后續措施開始實施以后,鐵礦石價格這一方面會出現轉機。
其次,下游行業也開始表現出不安的狀態
這里簡單舉幾個例子來看,國內造船巨頭之一的滬東中華造船廠,其訂單已經排到了2007年,而更有部分船廠訂單延續到了2008年,而縱觀國內的船板價格,由于供應不足,價格已經是飛漲,按照這樣的局面下去,造船業將出現“賠本賺吆喝”的局面;家電行業方面,一直以來只有聽說家電價格不斷下跌的,近期卻從各地傳出冰箱等家用電器價格攀升的信息,問及原因:其原材料(也就是鋼廠的產成品)價格飛漲是主要因素;此外還有國內蓬勃發展的機械制造業,也會受到類似的沖擊。
試想一下,政府層今年控制物價的決心是很大,類似工業產品的價格波動,對于CPI的沖擊是可想而知的,設問一:國家是否容許類似價格上漲?;下游行業有許多同樣是國家鼓勵、支持的對象,設問二:為了鋼鐵一個產業的發展,國家是否容許其他產業真真假假的“水深火熱”?(類似的情況去年也曾經出現過)
最后,資金運轉方面也開始出現不和諧的音符
業內有消息稱,上周四央行在公開市場發行400億元的三年期央行票據,三年期票據發行量的加大,意味著公開市場結構調整更趨于明顯化,對票據發行利率和相關債券的收益率均帶來較大影響。
注解:業內人士稱,三年期票據地發行,旨在加強貨幣回籠效率。央行去年底首發三年期央行票據,創下央行票據的最長期限,除了回籠資金對沖外匯占款的功能之外,央行超常規發行票據的背后還被賦予了執行貨幣政策的功能。特別是在春節過后的三周內,三年期央行票據的發行量甚至已經超過了一年期央行票據。雖然三年期央行票據對貨幣政策的替代作用還需要逐步地體現,但目前對市場的影響已經非常明顯。
此外,相關數據還顯示,央行依靠貨幣政策調節國內投資狀況的手段,在去年初見成效之后,今后肯定不會輕易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