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來,隨著全球光伏產業的高速發展,國際市場多晶硅供不應求,并帶動其原材料硅的需求量大幅增長。據南京海關統計,今年1-7月,江蘇口岸累計進口硅產品154.6噸,價值1013萬美元,...
近年來,隨著全球光伏產業的高速發展,國際市場多晶硅供不應求,并帶動其原材料硅的需求量大幅增長。據南京海關統計,今年1-7月,江蘇口岸累計進口硅產品154.6噸,價值1013萬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分別增長8.2倍和11.3倍;同期出口硅產品967.4噸,價值389萬美元,分別下降 72.8%和增長10%。其中:進口以加工貿易方式為主,出口以一般貿易為主。1-7月,江蘇口岸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硅產品104噸,增長6.9倍,占進口總量的67.4%;同期以一般貿易方式出口硅產品941.2噸,占出口總量的97.3%,而去年同期無加工貿易出口。
含硅量高硅產品進口量大幅增加,出口則由原料硅向高純度硅轉移,但低含硅量硅出口仍占出口量的主要地位。1-7月,江蘇口岸共進口含硅量不低于99.99%的硅產品149.2噸,增長9.2倍,占進口總量的96.5%;出口含硅量低于99.99%的硅產品941.2噸,下降73.5%,占同期硅產品出口總量的97.3%,并且有26.2噸硅含量不低于99.99%的硅產品出口,去年同期則無此類產品出口。
九成進口自美國、日本和臺灣,主要出口至日本。1-7月,江蘇口岸分別自美國、日本和臺灣進口硅產品78.3噸、34噸和27.2噸,分別增長6.2倍、18.6倍和10.3倍,自上述三地進口數量累計占同期進口總量的90.2%;同期江蘇口岸向日本出口硅產品833.2噸,下降73.1%,占同期出口總量的86.1%。
進出口價格相差懸殊。由于硅產品進出口品種結構差異較大,導致進出口價格相差懸殊。1-7月,江蘇口岸硅產品進口均價為65.6美元/千克,比去年同期的49美元/千克大幅增長33.9%;同期出口均價僅為4美元/千克,增長3倍。
造成江蘇口岸硅產品進出口呈現“高進低出”特點的主要原因是:
一、國內硅材料需求旺盛導致進口大幅增長。我國已成為世界第四大太陽能電池和第六大集成電路生產加工地。硅材料作為目前最理想的太陽能電池和集成電路生產原料,需求量不斷增大;而國內多晶硅加工能力卻依然較弱。據《中國化工報》報道,2005年國內硅需求量為3800噸,90%以上依賴進口。
二、國際硅材供不應求推動進口硅價上揚。隨著信息技術和太陽能產業的飛速發展,全球對晶體硅的需求異常緊缺,據《2006年中國多晶硅投資與發展分析》調查顯示,2005年全球太陽能級多晶硅產量8100噸,需求量10616噸,缺口2516噸;預計2006年產量為10800噸,需求為 13800噸,缺口3000噸。全球硅材市場的短缺狀況帶動價格大幅上揚,國際市場上多晶硅的價格從2000年的9美元/千克迅速上升到今年80美元/千克左右,工業硅作為多晶硅的原材料,其價格隨之上揚。
三、取消金屬硅出口退稅政策使得原料硅出口縮減,下游硅產品出口增加。自2005年5月1日起,我國取消了金屬硅的出口退稅,限制了硅此種原料性的資源的低價出口,使得國內硅生產行業向深加工發展,導致原料硅出口縮減,而含硅量高的硅產品出口增加。
在這些原因背后折射出我國硅行業發展所面臨的困局:
一、核心技術掌握在國外,國內企業工藝、設備落后。世界硅產業主要有6家跨國公司利用資金、技術優勢,控制著85%的國際市場份額,以拒絕向中國轉讓加工設備、技術等方式,限制中國硅深加工產業發展。據預測,2010年用于太陽能電池生產的多晶硅需求將達4365噸,2015年將達到1.62 萬噸。若不以自主知識產權改變國內多晶硅的生產現狀,加快多晶硅生產企業擴建或新建步伐,我國多晶硅產業受制于國際市場的狀況將無法改變,直接危及我國集成電路、半導體器件和光伏產業的發展。
二、生產廠家少,產業規模效應不足。我國多晶硅工業70年代初曾盲目發展,生產廠多達20余家,但由于生產規模小、工藝技術落后、環境污染嚴重、消耗大、成本高,絕大部分企業因虧損而相繼停產或轉產,到2004年只剩下兩家工廠,生產能力僅為100噸/年。多晶硅行業目前公認最小經濟規模為 1000噸/年,而現階段我國企業產量30噸/年~50噸/年就算是較大規模。目前在建的千噸級的企業工藝及裝備技術的可靠性、先進性、成熟性以及各子系統相互間的匹配性,仍然有待生產運行驗證后進行完善和改進。
三、國內多晶硅產品結構不盡合理。多晶硅的走俏帶動了其投資的驟然升溫,將有效緩解多晶硅嚴重短缺的局面。但多晶硅產品分為太陽能級和半導體級,國內在建項目多數都將產品定位在太陽能級。雖然目前太陽能級多晶硅純度要求低、市場形勢好,但從長遠看,太陽能級多晶硅市場供求關系將趨于平衡,屆時行業將重新洗牌,部分企業將可能面臨被淘汰出局的風險。
以上數據源自:海關統計資訊網www.hgtj.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