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低碳經濟”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對于以開發自然資源,進行后續加工,依靠自然資源的消耗實現成長的資源型企業而言,大力培育低碳產業鏈,不僅有助于調整產業結構,提...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低碳經濟”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對于以開發自然資源,進行后續加工,依靠自然資源的消耗實現成長的資源型企業而言,大力培育低碳產業鏈,不僅有助于調整產業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實現可持續發展,而且也是企業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中平能化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陳建生告訴記者,提高資源的綜合利用效率,實現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目標,是打造健康低碳產業鏈、實現企業跨越發展的根本途徑。
煤炭利用從高碳向低碳轉換
中平能化集團是我國品種最全的煉焦煤和動力煤生產基地,產能5000萬噸,同時也是我國最大的尼龍化工生產基地,尼龍66簾子布、工業絲生產規模位居世界第一。
為實現煤炭資源利用從高碳向低碳的轉換,近年來,中平能化集團構建了以煤炭采選、尼龍化工、煤焦化工、煤鹽化工四大核心產業和電力、高新技術、建工建材、裝備制造、物流貿易5個輔助產業為內容的“4+5”產業格局,構筑了“3+2”循環經濟模式,通過獨立項目或礦點為基礎,以相關產品或產業鏈延伸為主體,以園區多項目綜合布局、集中循環利用平臺的點、線、面循環經濟模式,從而使資源利用實現了最大化,高碳變成了低碳,經濟效益也實現了大幅增長,企業跨上了科學發展、清潔發展、節約發展、持續發展的軌道。
目前,中平能化集團已經擁有一批以資源循環再“生”為特點的循環經濟企業群,如年產6萬噸碳化硅精細微粉的易成公司,是目前亞洲最大的光伏硅刃料工業園區,“陽光”產業為企業鋪就了“陽光”大道;獨具特色、科技含量高的朝川礦、首山焦化公司、藍天化工公司已成為河南省循環經濟產業園的典范。尼龍化工公司己二酸CDM項目是發達國家在中國大陸尼龍行業建成的首套用于溫室氣體減排的清潔生產裝置。該項目2007年12月16日一次開車成功,每年可少排溫室氣體約合750萬噸二氧化碳當量。
2009年,中平能化集團投資7100多萬元,完成污染源治理項目41項,年抽放利用瓦斯突破1億立方米,處理尾礦水3800萬噸,減少排放煤矸石、粉煤灰300萬噸,減排焦爐煤氣8640萬立方,復墾土地、恢復生態1.1萬畝,全年萬元產值綜合能耗0.8004噸標準煤,節能率達到11.7%,圓滿完成河南省下達的節能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底即將建成投產、由5個項目組成的20萬噸尼龍66鹽成套項目,完全采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一流技術,將煤炭采選、煤焦、尼龍、化纖等上下游產業完美對接,使產業鏈內的煤、焦、焦爐氣、粗苯等資源相互轉化利用,就地吃干榨盡,形成了世界上最為完整的煤基化工產業鏈。
從今年起,中平能化集團還將在5年內陸續投資230億元人民幣,建設16個高度關聯的優勢項目,擴大尼龍化工產能,繼續完善產業鏈,壯大技術優勢,努力打造全球最完整、技術含量最高、循環經濟特征最明顯、最具競爭力的尼龍化工基地,繼續鞏固世界一流尼龍化工基地的地位。
陳建生說,如今,我國已明確表示要將低碳經濟寫入“十二五”規劃,將其作為國家的中長期發展戰略。作為中平能化集團,我們將搶抓低碳發展先機,突出技術改造,增強自主創新,強化節能減排,全力打造布局更集中、產業更集群、要素更集聚、資源更集約的低碳產業鏈條。經過3到5年的努力,將形成3—4個年營業收入超 300億元的產業板塊,集團年營業收入超1500億元,挺進世界500強,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能源化工集團。
國企戰略重組要“強”字當頭
實施戰略重組,目前已成為企業做大做強的一種策略。對此,陳建生認為,國有企業實施戰略重組,目的并不是要單純的做大,更重要的是做強。大不是目的,強才是核心、強才有競爭力。
中平能化集團是由原平煤集團和神馬集團兩個中國500強企業聯合重組創立的一家跨區域、跨行業、跨所有制、跨國經營的特大型能源化工集團。作為河南省最大的國企戰略重組案例之一,中平能化集團的融合發展受到廣泛關注。面對金融危機的沖擊和企業戰略重組的繁重發展任務,中平能化集團以超常規深度融合、強勢增長的業績交上了令人滿意的答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將中平能化集團列為國企戰略重組的成功范例。
重組后的新集團優勢盡顯:營業收入突破 800億元,原煤產量達到4580萬噸,主要經濟指標逆勢上揚,創出歷史新高。企業戰略重組產生了“1+1>2”的倍增效應。通過戰略重組,中平能化集團聚集和放大了原平煤集團、神馬集團各自的優勢,激活促進了企業發展的各種要素。
“新集團并不是兩家企業的簡單相加,我們不求一味的做大,而是更加注重在‘強’字上下功夫。”陳建生說。
“強”字當頭,就是使企業的基礎更牢固。煤炭產業是集團的安身立命之本,對集團的戰略支撐作用不可替代。集團加快重點工程進度,更新大型機電裝備,為煤炭產能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去年,一礦產量突破500萬噸,成為河南省首家500萬噸級礦井;集團原煤產量達到4580萬噸,創歷史新水平。集團將加快省內外資源的整合和開發,加快安全高效礦井建設,在平頂山本部,改造和建成一批500萬噸級礦井,在陜西、新疆、內蒙古等地區,建成千萬噸級礦井。
“強”字當頭,就是要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集團通過構建一流的產業體系,提升資產和經濟運行質量,打造核心競爭力。戰略重組使中平能化集團的產業鏈條得以對接完善,產品結構更加合理。原煤—氫、精苯、液氨—尼龍66鹽—工業絲—簾子布—橡膠輪胎,尼龍化工企業作為一條貫通上下游產業的紐帶,把集團的核心產業和輔助產業全部有機融為一體,構建了中平能化集團具有最大關聯度、最好成長性、最強競爭力的戰略支撐產業,并成為全球煤化工行業到尼龍化工行業最完整、循環經濟特征最明顯的產業鏈條。
“強”字當頭,就是要馳騁國際市場。中平能化集團先后與杜邦、米其林、英威達、羅地亞、巴斯夫等40多家世界企業500強和跨國集團建立了貿易、資本等合作關系。在煤化工、尼龍化工和高科技產業等領域,超前謀劃建設了一批在國際、國內具有領先地位和較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工業絲、簾子布、尼龍66切片、石墨電極等產品銷往3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全世界叫響中平能化品牌。
談到集團下一步的發展,陳建生充滿信心地說:“中平能化集團將繼續在做強上下功夫。我們將用兩到3年時間,使集團的煤炭年產銷量突破6000萬噸,形成4—5個年營業收入超200 億元的產業板塊,集團年營業收入超千億元。再經過3到5年的努力,使產業規模優勢和市場控制力進一步增強,煤炭年產銷量突破1億噸,形成3—4個年營業收入超300億元的產業板塊,集團年營業收入超1500億元,挺進世界500強。”
在轉變發展方式中擔重任
企業做大做強,就應為國家和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陳建生對記者說,“胡錦濤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專題研討班上強調,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見實效。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應當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勇擔重任。”
據了解,過去一年里,中平能化集團把“戰危機、保增長、促發展”作為壓倒一切的中心任務,苦練“彎道超車”技術,打出了漂亮“組合拳“,打贏了經濟下滑“阻擊戰”和上行“沖鋒戰”,企業發展呈現出逆勢上揚的良好態勢,2009年躍居中國企業500強第80位,名列中國企業效益200佳第92位,成功實現了反周期發展。
據陳建生介紹,圍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的“八個加快”,中平能化集團今年的工作要突出“三個重點”,即“保增長、調結構、增活力”。
他說,擔重任必須要保增長。加快發展等不得也慢不得,今年國內外宏觀經濟形勢總體預期好于去年,我們要牢牢扭住發展這個中心不動搖,抓住有利時機實現經濟平穩較快增長,在去年原煤產量4581萬噸、營業收入突破800億元的基礎上,努力實現原煤產量5000萬噸、營業收入1000億元的目標,再經過3到 5年的努力,挺進世界500強,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能源化工集團。
擔重任必須要調結構。這幾年,中平能化集團在應對危機中調整結構,在調整變化中實現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形成了煤炭采選、尼龍化工、煤焦化工、煤鹽化工四大核心產業和電力、高新技術、建工建材、裝備制造、物流貿易5個輔助產業,集團產業布局更加合理,整體競爭實力進一步增強。下一步,中平能化集團要依靠科技進步,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向5000萬噸級礦區邁進,打造百萬噸級尼龍產業基地,建成全國最大的千萬噸級焦化基地,建設百萬噸鹽化基地,使核心產業更突出、輔助產業更強大,在現有產業規模提高檔次的同時,把集團最完整的煤基化工產業鏈打造成最具競爭力的產業鏈,實現量的擴張與質的提升相統一,通過調結構實現高質量的持續穩定增長。
擔重任必須要增活力。企業的活力主要體現在體制順暢、管理科學、理念先進和有較強的創新能力。今年中平能化集團要通過優化配置管理要素激發活力,做到物流迅捷暢通、資金流安全高效、信息流集成靈敏,使三級管理架構下的各個層面真正活起來,潛能得到充分發揮。要穩步推進國際化戰略,更好地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提升國際化經營水平。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努力開發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產品,加快占領高端市場,逐步培育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知名品牌。健全自主創新體系,以集團能源化工研究院為中心,以兩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兩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個省級技術中心為支撐,以一批專業研究所為基礎,形成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成果有效轉化的科技創新體系,使科技成為發展的強大引擎和不竭動力。
“保增長、調結構、增活力的思路,集中體現了發展速度、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的主題。保增長是第一要務,調結構是重要手段,增活力是必要保障,三者相互支撐,是個有機統一的整體。”陳建生最后說,“中平能化集團將全面做好各項工作,推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取得扎實成效,充分發揮國有特大型企業在支撐、引導和帶動經濟社會發展方面的骨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