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提起五金制品行業,也許人們會感到陌生,不過只要您一走進廚房、衛生間,便立刻進入了五金制品的天下,大到整體櫥柜、蒸汽淋浴房,小到水龍頭、花灑、刀剪,五金制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著...
提起五金制品行業,也許人們會感到陌生,不過只要您一走進廚房、衛生間,便立刻進入了五金制品的天下,大到整體櫥柜、蒸汽淋浴房,小到水龍頭、花灑、刀剪,五金制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工業領域,各種類型的瑪鋼管件、五金工具也在默默地為龐大工業系統的正常運營發揮著作用。在近日由中國五金制品協會舉辦的一次產業推介會上,該協會理事長張東立告訴本報筆者,作為制造業的一部分,五金制品產業依靠廉價勞動力獲取利益的時代已經結束,目前正處于進入結構調整向深度發展時期,提升技術裝備和提高產品質量將是五金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面臨用工荒,輕言轉移不容易
張東立向筆者介紹說,出口在五金制品行業一直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去年全行業的出口出現了較大幅度萎縮,今年一季度以來,工具五金、建筑五金等行業均出現訂單“報復性”增長,不少產品的增幅都在50%以上,“協會召集有關業內專家進行了分析,我們判斷這是由于歐美的貿易經銷商低估了今年經濟和市場的回暖程度,一改在金融危機高峰期‘補單’式的采購方式,不得不大量地補充庫存。”
按理說市場訂單應接不暇,對行業應該是大喜事,然而許多企業卻為此“愁白了頭”。在推介會上,筆者與身邊一家廣東中山的五金企業負責人攀談起來,他告訴筆者:“春節以后,海外訂單突然大幅增加,企業即使滿負荷生產,也難以滿足訂單量。我們去招工,工人好像一下子全不見了,已經不是加多少工資的問題了。”而據筆者了解,以往主要出現在東南沿海地區的“用工荒”問題,不僅進一步加劇,而且開始向內陸地區轉移,在全行業蔓延開來。
其實早在去年底,不少五金企業就開始為留住工人、特別是熟練技工而動起腦筋。每年春節期間,很多在東南沿海城市打工的工人開始返鄉,次年節后重新選定工作地點和工作崗位。據筆者了解,在有著“中國小五金之鄉”之稱的浙江永康,為了能讓工人按時上班,一些頗具眼光的五金企業采用了打“溫情牌”、“友情牌”的方式,在春節前就把年終獎、各項福利發到工人手中,希望他們能對已經效力幾年的工廠產生歸屬感,來年自愿再回來。而另一些企業則采取了恰恰相反的策略,為了避免工人流失,規定在春節上班后才發獎金,同時獎金數額較行業平均水平相應提高。
即便如此,春節之后流向珠三角、長三角和山東半島三大五金制品制造基地的工人還是越來越少,而隨著內陸二三線城市建設、生活水平、工資結構的提高,整個制造業對打工者吸引力都在不斷降低。一場五金制品行業內部結構的深化調整已經不可避免。不少企業想到了一個相對簡單直接的辦法:產業轉移、企業搬遷。然而目前五金行業相對集中廣東、福建、浙江、江蘇、上海以及山東省部分城市都是改革開放的前沿,經過近30年時間發展,產業鏈條已十分完善,一些特色產業區域及特色產品,如溫州的金屬外殼打火機、剃須刀,余姚、慈溪的塑料打火機,福建的拉鏈,勒流的滑軌鉸鏈等等,在全球市場都享有很高知名度。這些經過幾十年積累才形成的產業區域優勢,一旦貿然轉移也要承擔相當風險。
提起五金制品行業,也許人們會感到陌生,不過只要您一走進廚房、衛生間,便立刻進入了五金制品的天下,大到整體櫥柜、蒸汽淋浴房,小到水龍頭、花灑、刀剪,五金制品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者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工業領域,各種類型的瑪鋼管件、五金工具也在默默地為龐大工業系統的正常運營發揮著作用。在近日由中國五金制品協會舉辦的一次產業推介會上,該協會理事長張東立告訴本報筆者,作為制造業的一部分,五金制品產業依靠廉價勞動力獲取利益的時代已經結束,目前正處于進入結構調整向深度發展時期,提升技術裝備和提高產品質量將是五金行業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
面臨用工荒,輕言轉移不容易
張東立向筆者介紹說,出口在五金制品行業一直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去年全行業的出口出現了較大幅度萎縮,今年一季度以來,工具五金、建筑五金等行業均出現訂單“報復性”增長,不少產品的增幅都在50%以上,“協會召集有關業內專家進行了分析,我們判斷這是由于歐美的貿易經銷商低估了今年經濟和市場的回暖程度,一改在金融危機高峰期‘補單’式的采購方式,不得不大量地補充庫存。”
按理說市場訂單應接不暇,對行業應該是大喜事,然而許多企業卻為此“愁白了頭”。在推介會上,筆者與身邊一家廣東中山的五金企業負責人攀談起來,他告訴筆者:“春節以后,海外訂單突然大幅增加,企業即使滿負荷生產,也難以滿足訂單量。我們去招工,工人好像一下子全不見了,已經不是加多少工資的問題了。”而據筆者了解,以往主要出現在東南沿海地區的“用工荒”問題,不僅進一步加劇,而且開始向內陸地區轉移,在全行業蔓延開來。
其實早在去年底,不少五金企業就開始為留住工人、特別是熟練技工而動起腦筋。每年春節期間,很多在東南沿海城市打工的工人開始返鄉,次年節后重新選定工作地點和工作崗位。據筆者了解,在有著“中國小五金之鄉”之稱的浙江永康,為了能讓工人按時上班,一些頗具眼光的五金企業采用了打“溫情牌”、“友情牌”的方式,在春節前就把年終獎、各項福利發到工人手中,希望他們能對已經效力幾年的工廠產生歸屬感,來年自愿再回來。而另一些企業則采取了恰恰相反的策略,為了避免工人流失,規定在春節上班后才發獎金,同時獎金數額較行業平均水平相應提高。
即便如此,春節之后流向珠三角、長三角和山東半島三大五金制品制造基地的工人還是越來越少,而隨著內陸二三線城市建設、生活水平、工資結構的提高,整個制造業對打工者吸引力都在不斷降低。一場五金制品行業內部結構的深化調整已經不可避免。不少企業想到了一個相對簡單直接的辦法:產業轉移、企業搬遷。然而目前五金行業相對集中廣東、福建、浙江、江蘇、上海以及山東省部分城市都是改革開放的前沿,經過近30年時間發展,產業鏈條已十分完善,一些特色產業區域及特色產品,如溫州的金屬外殼打火機、剃須刀,余姚、慈溪的塑料打火機,福建的拉鏈,勒流的滑軌鉸鏈等等,在全球市場都享有很高知名度。這些經過幾十年積累才形成的產業區域優勢,一旦貿然轉移也要承擔相當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