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整合企業優勢,打造鍛壓裝備產業創新發展平臺,江蘇揚力集團在第六屆中國數控機床展覽會(CCMT2010)期間,邀請了眾多業界專家,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創新發展與...
為整合企業優勢,打造鍛壓裝備產業創新發展平臺,江蘇揚力集團在第六屆中國數控機床展覽會(CCMT2010)期間,邀請了眾多業界專家,在南京國際博覽中心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創新發展與轉型發展”研討會。
核心觀點之一:倒逼機制為產業調整結構提供機遇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的蓬勃發展,我國機床產業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次CCMT展會,無論從機床的門類、品種到產品的精度和外形,都超過了歷屆水平。尤其是數控機床成為這次的主流展品,高速、高效、精密、復合、柔性、綠色制造特色鮮明。”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楊學桐在研討會發言時說,他與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共同參觀本屆展會后感慨萬分。他說,揚力集團參展的鈑金沖壓生產線、柔性加工生產線、電子伺服三坐標送料系統等產品,都充分體現了國內先進水平,這表明我國數控機床同國外的差距正在一步一步的縮小,潛在的發展希望令人振奮。
他還指出,金融危機發生以來,我國機床企業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挑戰與機遇并存形勢下的危機感、緊迫感與責任感。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步復蘇,當前全世界的需求與供給都面臨調整的壓力。發達國家在一些重要領域進行戰略布局,力圖搶占全球發展制高點,并對我國實施技術封鎖,限制一些關鍵技術與高難度設備對我國的輸出,采取種種手段制造貿易摩擦,阻撓限制我國產品出口。在國內,國家繼續實施擴大內需政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服務工程的投入,鼓勵企業通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科技創新,發展新興產業、環保產業、低碳經濟,促進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的深刻變化,對我國裝備工業,尤其是基礎裝備形成的“倒逼機制”,為機床產業調整結構、轉型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機遇。
核心觀點之二:樹立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
“這兩年我國機床工具行業加快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有效地抵御了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不僅保持了全球惟一的正增長,而且涌現出一大批自主創新成果,對推進各行各業的技術進步和發展振興提供了大量重點裝備。”這是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吳柏林關于本屆展會的感受。在研討會上他指出,2009年我國金屬加工機床產量從2008年的世界排名第三躍居首位,進口和消費連續八年排名世界第一位。毋庸置疑,中國目前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但是從制造業大國到強國,我們還有許多差距。
他說:“強國的重要標志是工業現代化的程度,工業現代化的重點標志是必須具備強大的裝備制造業,而機床工具的強弱決定了裝備制造業的國際地位。我國機床行業目前不容忽視的現狀,一是技術水平還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缺乏全球知名品牌和高端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二是基礎配套能力薄弱,關鍵零部件技術含量低,配套水平差,難以擺脫依賴進口的局面。三是產業集中度低,缺乏能夠立足于國際領域的大型龍頭企業對產業的支撐。四是產業鏈和產品結構嚴重失衡,導致高端產品研發能力嚴重不足,低端產品卻出現產能過剩、同業操戈的惡性競爭局面。”
吳柏林還指出,國家正著手編制“十二五”規劃,按照國務院要求,本次規劃必須以指導轉型發展與引導體制、機制創新為核心,絕不能搞成以擴大增幅為主題的、千篇一律的綱領式宣言,要著眼于發展思路、發展方式、發展措施及增長點的具體定位。他要求揚力集團借這次研討會的東風,認真梳理各位領導、專家的積極性建議,加快制訂以企業轉型升級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為主體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企業規劃,為協會承擔全國機床工具行業“十二五”規劃編制任務樹個樣本,提個醒。
核心觀點之三:把握創新發展主動權
在論壇上,江蘇省科技廳副廳長蔣躍建提出,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他認為在創新發展過程中,企業是引導市場的主體,是研發與生產投資的主體,又是創造效益,支撐國家產業發展與承擔社會責任的主體。當前企業面臨新的技術革命與現代產業革命兩大趨勢,承擔著通過推進創新、引領科技發展,推動國家強盛的社會重任,擔此重任不創新不行,不進行科學創新也不行。他要求揚力集團在推進創新中必須加快培育三種創新型人才,一是培育具有機制與體制創新戰略目光,把握產業發展方向的領軍人才;二是培育實施技術開發,引領科技創新的專業技術人才;三是培育企業文化體系創新,引領職工團隊激發創造力與凝聚力的政治文化型人才。
對于企業創新發展,東南大學校長易紅則表示,創新發展與轉型發展必須充分把握機遇期。他認為,當前國家充分關注我國裝備制造業的落后現狀,從“十一五”期間的振興規劃到目前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推動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戰略部署,都為我們提供了極好的發展機遇。他建議揚力集團必須充分利用國家財政的、科技的以及各項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調整發展思路,優化產業結構,針對機床行業共性需求與核心技術缺乏的薄弱環節進行集中攻關,明確由企業牽頭實施多種形式的科研合作,企業自身必須加大自主創新力度,通過體制與機制改革,實施國際化戰略,推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與服務創新,營造適應國內外高端市場的硬措施與軟環境。
核心觀點之四:確立產、學、研長期合作戰略構筑創新發展、科學發展基礎平臺
根據揚力集團目前的發展情況,南京航天航空大學金城學院院長樓佩煌提出:“作為裝備制造業的基礎性產業,揚力必須跟定國家發展規劃,超前研究產業發展方針。關于創新發展與轉型發展的課題很多,過渡期較長,作為制造業必須著眼整體,規劃長遠,打破過去單一項目、單一課題合作的狹隘模式,確立與院校和科研機構長期合作戰略,使合作模式趨于多領域、多層次、緊密化、系統化,通過堅實的基礎合作,構筑揚力鞏固的創新基地。”
濟南鑄造鍛壓機械研究所所長劉家旭則認為,創新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通過超前思維,切實制訂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發展規劃。就揚力鍛壓裝備領域的金屬鈑材加工設備而言,現已初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數控沖、折、剪設備制造體系,發展高速、高效、高可靠性成形、成套設備是主攻方向。所謂成套,一是設備系列成套,二是技術應用成套,都有待進一步開發與研制。劉家旭還指出,鍛壓設備是當前國際重點發展的裝備產業,一是具備以高速、高效成套裝備取代效率低、消耗大的單體設備的高效率優勢;二是具備以一次成型功能取代分體聯通作業組合功能的成套化優勢;三是具備以少切削、無切削工藝替代高耗能、高耗材落后工藝的資源節約型與能源節約型優勢。他建議揚力集團在加速板材成型設備向高、精、尖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加速發展體積成型設備,開發冷擠壓以及模鍛、精鍛加工設備。在創新發展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捷徑,通過“兩化”融合,提高我國鍛壓設備的現代化與國際化水平。
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吉紅提出,盡管近年來,我國數控技術在機床應用方面對主軸動態精度與動力參數穩定性控制,機器人上、卸料控制,伺服參數控制,多軸聯動復合加工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具體應用僅在普通機床裝備有一席之地,在國產高檔機床應用方面很難突破。關于揚力數控系統在鍛壓設備的應用,必須進一步通過產、學、研聯合,重點在進給檢測技術、雙軸同步控制技術、大功率伺服驅動技術、能量回饋技術、加工工藝參數數據庫應用技術等方面進行突破性研究攻關。希望通過幾年的努力,推動我國數控鍛壓設備與國際接軌,企業實現更大的跨越。
來源:中國工業報
核心觀點之一:倒逼機制為產業調整結構提供機遇
“近年來隨著全球經濟的蓬勃發展,我國機床產業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次CCMT展會,無論從機床的門類、品種到產品的精度和外形,都超過了歷屆水平。尤其是數控機床成為這次的主流展品,高速、高效、精密、復合、柔性、綠色制造特色鮮明。”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楊學桐在研討會發言時說,他與原機械工業部部長何光遠共同參觀本屆展會后感慨萬分。他說,揚力集團參展的鈑金沖壓生產線、柔性加工生產線、電子伺服三坐標送料系統等產品,都充分體現了國內先進水平,這表明我國數控機床同國外的差距正在一步一步的縮小,潛在的發展希望令人振奮。
他還指出,金融危機發生以來,我國機床企業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挑戰與機遇并存形勢下的危機感、緊迫感與責任感。隨著全球經濟的逐步復蘇,當前全世界的需求與供給都面臨調整的壓力。發達國家在一些重要領域進行戰略布局,力圖搶占全球發展制高點,并對我國實施技術封鎖,限制一些關鍵技術與高難度設備對我國的輸出,采取種種手段制造貿易摩擦,阻撓限制我國產品出口。在國內,國家繼續實施擴大內需政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和民生服務工程的投入,鼓勵企業通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推動科技創新,發展新興產業、環保產業、低碳經濟,促進新產品、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國際、國內經濟環境的深刻變化,對我國裝備工業,尤其是基礎裝備形成的“倒逼機制”,為機床產業調整結構、轉型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機遇。
核心觀點之二:樹立危機感、緊迫感、責任感
“這兩年我國機床工具行業加快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有效地抵御了金融危機的不利影響,不僅保持了全球惟一的正增長,而且涌現出一大批自主創新成果,對推進各行各業的技術進步和發展振興提供了大量重點裝備。”這是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吳柏林關于本屆展會的感受。在研討會上他指出,2009年我國金屬加工機床產量從2008年的世界排名第三躍居首位,進口和消費連續八年排名世界第一位。毋庸置疑,中國目前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但是從制造業大國到強國,我們還有許多差距。
他說:“強國的重要標志是工業現代化的程度,工業現代化的重點標志是必須具備強大的裝備制造業,而機床工具的強弱決定了裝備制造業的國際地位。我國機床行業目前不容忽視的現狀,一是技術水平還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缺乏全球知名品牌和高端產品的核心競爭力。二是基礎配套能力薄弱,關鍵零部件技術含量低,配套水平差,難以擺脫依賴進口的局面。三是產業集中度低,缺乏能夠立足于國際領域的大型龍頭企業對產業的支撐。四是產業鏈和產品結構嚴重失衡,導致高端產品研發能力嚴重不足,低端產品卻出現產能過剩、同業操戈的惡性競爭局面。”
吳柏林還指出,國家正著手編制“十二五”規劃,按照國務院要求,本次規劃必須以指導轉型發展與引導體制、機制創新為核心,絕不能搞成以擴大增幅為主題的、千篇一律的綱領式宣言,要著眼于發展思路、發展方式、發展措施及增長點的具體定位。他要求揚力集團借這次研討會的東風,認真梳理各位領導、專家的積極性建議,加快制訂以企業轉型升級和調整優化產業結構為主體的、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企業規劃,為協會承擔全國機床工具行業“十二五”規劃編制任務樹個樣本,提個醒。
核心觀點之三:把握創新發展主動權
在論壇上,江蘇省科技廳副廳長蔣躍建提出,發展我國裝備制造業,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他認為在創新發展過程中,企業是引導市場的主體,是研發與生產投資的主體,又是創造效益,支撐國家產業發展與承擔社會責任的主體。當前企業面臨新的技術革命與現代產業革命兩大趨勢,承擔著通過推進創新、引領科技發展,推動國家強盛的社會重任,擔此重任不創新不行,不進行科學創新也不行。他要求揚力集團在推進創新中必須加快培育三種創新型人才,一是培育具有機制與體制創新戰略目光,把握產業發展方向的領軍人才;二是培育實施技術開發,引領科技創新的專業技術人才;三是培育企業文化體系創新,引領職工團隊激發創造力與凝聚力的政治文化型人才。
對于企業創新發展,東南大學校長易紅則表示,創新發展與轉型發展必須充分把握機遇期。他認為,當前國家充分關注我國裝備制造業的落后現狀,從“十一五”期間的振興規劃到目前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及推動裝備制造業發展的戰略部署,都為我們提供了極好的發展機遇。他建議揚力集團必須充分利用國家財政的、科技的以及各項政策方面的支持力度,調整發展思路,優化產業結構,針對機床行業共性需求與核心技術缺乏的薄弱環節進行集中攻關,明確由企業牽頭實施多種形式的科研合作,企業自身必須加大自主創新力度,通過體制與機制改革,實施國際化戰略,推動技術創新、管理創新與服務創新,營造適應國內外高端市場的硬措施與軟環境。
核心觀點之四:確立產、學、研長期合作戰略構筑創新發展、科學發展基礎平臺
根據揚力集團目前的發展情況,南京航天航空大學金城學院院長樓佩煌提出:“作為裝備制造業的基礎性產業,揚力必須跟定國家發展規劃,超前研究產業發展方針。關于創新發展與轉型發展的課題很多,過渡期較長,作為制造業必須著眼整體,規劃長遠,打破過去單一項目、單一課題合作的狹隘模式,確立與院校和科研機構長期合作戰略,使合作模式趨于多領域、多層次、緊密化、系統化,通過堅實的基礎合作,構筑揚力鞏固的創新基地。”
濟南鑄造鍛壓機械研究所所長劉家旭則認為,創新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通過超前思維,切實制訂出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的發展規劃。就揚力鍛壓裝備領域的金屬鈑材加工設備而言,現已初步形成比較完整的數控沖、折、剪設備制造體系,發展高速、高效、高可靠性成形、成套設備是主攻方向。所謂成套,一是設備系列成套,二是技術應用成套,都有待進一步開發與研制。劉家旭還指出,鍛壓設備是當前國際重點發展的裝備產業,一是具備以高速、高效成套裝備取代效率低、消耗大的單體設備的高效率優勢;二是具備以一次成型功能取代分體聯通作業組合功能的成套化優勢;三是具備以少切削、無切削工藝替代高耗能、高耗材落后工藝的資源節約型與能源節約型優勢。他建議揚力集團在加速板材成型設備向高、精、尖產業發展的基礎上,加速發展體積成型設備,開發冷擠壓以及模鍛、精鍛加工設備。在創新發展過程中,要充分考慮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捷徑,通過“兩化”融合,提高我國鍛壓設備的現代化與國際化水平。
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吉紅提出,盡管近年來,我國數控技術在機床應用方面對主軸動態精度與動力參數穩定性控制,機器人上、卸料控制,伺服參數控制,多軸聯動復合加工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具體應用僅在普通機床裝備有一席之地,在國產高檔機床應用方面很難突破。關于揚力數控系統在鍛壓設備的應用,必須進一步通過產、學、研聯合,重點在進給檢測技術、雙軸同步控制技術、大功率伺服驅動技術、能量回饋技術、加工工藝參數數據庫應用技術等方面進行突破性研究攻關。希望通過幾年的努力,推動我國數控鍛壓設備與國際接軌,企業實現更大的跨越。
來源:中國工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