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雷平喜稱,在2010至2015年,自產鐵礦石將達到11億至12億噸,中國自產鐵礦和海外權益礦能夠滿足中國鋼鐵原材料需求的70%左右。相關專題:關注國際鐵礦石談判據北京商報11月20...
雷平喜稱,在2010至2015年,自產鐵礦石將達到11億至12億噸,中國自產鐵礦和海外權益礦能夠滿足中國鋼鐵原材料需求的70%左右。
相關專題:關注國際鐵礦石談判
據北京商報11月20日報道,中國冶金礦業協會秘書長雷平喜11月19日在第7屆鋼鐵產業鏈戰略發展與投資峰會上表示,2015年中國自產鐵礦和海外權益礦能夠滿足中國鋼鐵原材料需求的70%左右,初步具備立足國內,打破國際鐵礦石壟斷,創建國際鐵礦石市場新格局和鐵礦石資源安全穩定供應體系的物質基礎。2009年,國產礦和海外權益礦只占到40%左右的比重。
南鋼集團董事長楊思明11月19日在會上表示,2010年鐵礦石長協價格可能會上漲5%至10%。他指出,供求關系方面的主動權仍在三大礦山手中。不過楊思明認為,鐵礦石長協價格上漲幾美元對于鋼企而言影響還不是很大,但海運費的暴漲則動輒就是十幾美元至幾十美元,這對鋼廠成本的影響要甚于鐵礦石價格本身的漲幅。近期,BDI指數連續出現百點以上的漲幅,在11月18日達到4,381點。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認為,如果2010年的鐵礦石談判中方控制得好,可以達到上漲5%至10%的目標,但如果把握不得當,則有可能被迫接受20%至30%的漲幅。
對此分析人士指出,要努力培育國產礦的競爭力,以抑制進口礦的大量進口,從而削弱三大礦山的壟斷優勢。
據雷平喜介紹,當前國內在建和規劃建設的鐵礦項目將有40多個,鐵礦石原礦設計規模4.8億噸/年,總投資超過1,500億元。到2015年可形成新增鐵礦石原礦生產能力3億至3.5億噸/年。同時,隨著中國企業海外鐵礦石投資力度加大,到2015年中國海外權益礦規模將增加1億噸左右,海外權益礦的總量達到中國進口總量的20%以上。
也就是說,到2015年中國有望擺脫對三大礦山的依賴。雷平喜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在2010至2015年,自產鐵礦石將達到11億至12億噸,中國自產鐵礦和海外權益礦能夠滿足中國鋼鐵原材料需求的70%左右。
但雷平喜同時承認,國內鐵礦多是貧礦,采礦技術難度大,開采成本成倍提高。他向北京商報記者展示的一組數據顯示,2008年國內大中型礦山鐵精礦平均生產成本是551.40元/噸,折合約81美元/噸左右,而巴西、澳大利亞礦的平均離岸成本在20美元/噸左右,在成本上明顯占有絕對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