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上提出“中國制造2025”概念后,引發人們廣泛關注,一時間政府官員、專家學者、業內人士紛紛對“中國制造2025”...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兩會上提出“中國制造2025”概念后,引發人們廣泛關注,一時間政府官員、專家學者、業內人士紛紛對“中國制造2025”進行介紹、分析、評論、展望,體現出人們對提升中國制造的重視和希望。“中國制造2025”全稱應是《中國制造業發展綱要(2015?2025)》,目前已經完稿,準備上報國務院,據說要到今年年中才能完成程序正式公布。眼下大家對“中國制造2025”的了解只是來源于有關部門介紹的一鱗半爪,整個綱要看上去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顯得有些神秘。為使大家對“中國制造2025”有進一步的了解,本刊編輯搜集、整理了相關資料,試圖揭開“中國制造2025”的神秘面紗,給大家呈現它的核心內容。
編制背景
新世紀以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全球科技創新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和特征。這場變革是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是以制造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核心,建立在物聯網和務(服務)聯網基礎上,同時疊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的突破而引發的新一輪變革,將給世界范圍內的制造業帶來深刻影響。
這一變革,恰與中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制造強國形成歷史性交匯,這對中國是極大的挑戰,同時也是極大的機遇。
總體目標
總體目標為中國基本實現工業化;進入制造強國行列,打造中國制造升級版。具體目標為:制造業增加值位居世界第一;主要行業產品質量水平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際知名品牌;一批優勢產業率先實現突破,實現又大又強;部分戰略產業掌握核心技術,接近國際先進水平。
“三步走”戰略
中國制造業將在2025年進入世界第二方陣,邁入制造強國的行列;在2035年,中國制造業將會位居第二方陣的前列,成為名副其實的制造強國;最終在2045年中國制造業有望進入到第一方陣,成為全球真正的制造強國。
對此,清華大學教授柳百成認為,雖然與全球制造業強國相比,中國制造還存在著創新能力薄弱、缺乏核心技術以及高污染和高能耗等諸多問題,不過,按照正在編制中的規劃,到2025年中國制造業有望進入世界裝備制造強國第二方陣,部分優勢產業可實現既大又強。
重點實施領域
規劃重點實施領域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醫藥與生物制造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等四大產業領域。
據參與制定工作的相關人士介紹,雖然規劃實施重點領域為4個,但每個領域基本為大產業概念,對具體行業有針對性的表述。比如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領域,對集成電路產業有一個規劃。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里面,對機器人、制造技術、芯片、核心軟件、基礎數據庫等又有規劃,整個中國制造業2025規劃是一個全面性的戰略文件。
一條主線
以體現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為主線。
四個轉變
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由低成本競爭優勢向質量效益競爭優勢轉變;由資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綠色制造轉變;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
五方面內容
一是創新驅動,二是質量為先,三是綠色發展,四是結構優化,五是人才為本。
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司長馮飛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對這五方面內容進行了解釋。他說,第一個方面問題是創新驅動,就是要解決中國制造這樣一種發展方式,要轉到創新驅動發展軌道上,解決一些重大的核心技術、核心零部件。
第二個是要質量為先,也就是說兩方面含義,一方面含義是提高制造業的發展質量,二是發展質量和品牌。我們很多人到日本去買馬桶蓋,但是又發現這是中國制造,制造能力有,但是我們沒有品牌,沒有被消費者所認可的品牌,所以我們要解決這個問題。
第三是要解決綠色發展問題,我們制造業在全社會能源消耗當中占到70%,制造業的綠色發展、節能減排、低碳發展影響到全局,同時也是通過制造業的節能減排來促進制造業的創新發展。
第四是結構優化。所謂結構優化有兩個方面,一是從一般的制造業來看,現在確實存在產能過剩,但是我們的高端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不足;另外一個方面就是產業鏈要提升,我們在全球產業分工當中一直處在低端的位置上,能源消耗、單位增加值所產生的消耗源于我們價值鏈比較低端。
第五是人才為本,就是說要培育與制造強國發展目標相適應的人才,包括高端人才,也包括大量高技能的技術工人,我想這些方面構成了我們“中國制造2025的”一個全景,主線是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八項戰略對策
推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提升產品設計能力;完善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強化制造基礎;提升產品質量;推行綠色制造;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
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在一次報告會上對這八項戰略對策所包含的主要內容進行了介紹。
一是推行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并分兩個階段推進:2020年前,廣泛推行數字化制造,在優勢行業以重點企業為主體開展智能制造應用示范;2020年后,全面推廣智能制造。高度重視發展數控系統、伺服電機、傳感器、測量儀表等關鍵部件和高檔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3D制造裝備等關鍵裝備;突破一批“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和智能制造裝備;推進數字化車間、數字化工廠、數字化企業的試點和應用。
二是提高產品設計能力。推廣應用先進設計技術,開發設計工具軟件,構建設計資源共享平臺;由代加工向代設計和出口自創產品品牌轉變;制定激勵創新設計的政策。
三是完善制造業技術創新體系。促進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加強產業共性技術研究開發;加強創新人才培養。
四是強化制造基礎。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及產業技術基礎這“四基”的整體水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產品質量的優劣,是提高產品質量的基礎,應高度重視,以產業需求和技術變革為牽引、以專業化為方向、以標準化為基礎強化工業基礎。
五是提升產品質量。嚴格質量監管,建立質量誠信體系;提高重大裝備質量一致性、穩定性;推進品牌創建。
六是推行綠色制造。促進流程制造業綠色發展,建立循環經濟鏈。開發和推廣節能、節材和環保產品、裝備、工藝;發展再制造工程。
七是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群體和優勢產業。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提高高端制造業比重。
八是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促進制造業由大規模流水線的生產方式,轉向定制化的規模生產,實現產業形態從生產型制造業向全生命周期的服務型制造業的轉變。
保障措施
為確保規劃實施,規劃最后一部分要求相關部門出臺稅收、投融資、體制改革等扶持政策,對制造業領域放開,實施負面清單,減少審批事項,鼓勵企業創新,加強社會資本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