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日,索尼公司公布了2016財年整體業績的預報。預報顯示,熊本地震重創了索尼的硬件業務,將會造成1050億日元的損失。不過總體看來,即便是沒有熊本地震的飛來橫禍,索尼也無法避免家電...
近日,索尼公司公布了2016財年整體業績的預報。預報顯示,熊本地震重創了索尼的硬件業務,將會造成1050億日元的損失。不過總體看來,即便是沒有熊本地震的飛來橫禍,索尼也無法避免家電市場份額江河日下的命運。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影響,在中國家電企業奮起追趕的過程中,日本家電的傳統優勢正在逐漸消失。索尼面臨的境遇實際上是老牌日本家電企業的一個縮影,而日本家電企業又是日本制造業的典型。
二十年前,在全球家電市場上,風景是日本這邊獨好,而日本制造的“匠人精神”也被世界各國津津樂道。
看似風光無限,實則背后危機蔓延。除了上文提到的索尼,曾在液晶面板領域享譽全球的夏普深陷債務危機,不得不裁員、賣樓乃至最后賣身鴻海;由“經營之神”幸之助先生創立的松下勉強走出連年虧損困境,但是想盈利還是難如登天;生產出日本第一臺洗衣機的電子巨頭東芝公司全產品線萎縮,掉入產品質量問題的泥潭;還有日立、NEC等響當當的名字,正在慢慢淡出大家的視野……
關于日本制造業的衰落,很多文章已經做過分析,我們總結了一下,大致包括以下幾點:
一是產業發展大趨勢所致:受制造成本高、資源急需進口等方面的影響,包括傳統家電在內的制造業利潤在迅速降低,轉型到更先進的藍海才符合產業資本逐利的立場。
二是走在前頭的日本制造業缺乏危機意識,因而受到群狼的狙擊:一方面是先進技術及全球生態體系已經基本被美國科技巨頭壟斷,再者規?;a業也受到日漸成熟的中國產業配套和更成熟的韓國產業配套所阻擊,所以以索尼為代表的傳統日本企業的轉型之路荊棘叢生。
三是因為日企太過保守,固守自有領域,不愿改變現狀:日本制造業各產業都存在與半導體產業相似的特征(過度迷戀部分品質細節),無法適應成本競爭和市場要求。更為危險的是,很多產業的企業負責人、技術研發人員對消費者需求、市場變化均嗤之以鼻,不愿意在加快市場信息回饋上投入精力。
在全球各大巨頭都在為即將而來的物聯網時代積極布局,紛紛尋求智能化轉型之際,身處變革之中的日企會沒有感覺?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但即使感受到了這股浪潮撲面而來的濕氣,他卻像個步履蹣跚的老人——行動遲緩,全是因為身上的枷鎖太多,負擔太重。
過猶不及的匠人精神
我們都知道,日本人民有一種流淌在骨血里的精神財富——“匠人精神”,指的是工匠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許多制造企業將這種精神作為企業文化的精神內核,從而產生了許多堪稱藝術品的“日本制造產品”。
于是很多學者倡導:中國制造業要向高端轉型,就必須依靠“匠人精神”。我們也非常欽佩認可這種精神,但是根據辯證法,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過猶不及,如果過度依賴“匠人精神”,反而可能對發展形成束縛。
我們不如來看幾個案例:
案例一:林內
以全球燃氣具領軍企業林內為例,不可否認的是,林內的品質理念、精益化生產、對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以及企業管理方式,都讓人嘆為觀止。
比如林內有一個QAP活動(質量保證計劃),其基本理念是“不斷追求零不良率,踏踏實實一起分析”,包含品質水平的改善、工作現場標準化作業和生產線水平品質保證三方面內容,主要流程是檢出問題、提出改善對策并標準化,然后進行效果檢查。在林內的工廠里,每個員工上崗前都要經過嚴格的培訓,即便是像擰螺絲這樣簡單的動作,員工也需要經過三萬次零失誤操作才可以通過測試。
在林內的瀨戶工廠里,檢測過程詳細而復雜,一條熱水器生產線共計有26個檢測工程,零部件基本上每個小時都要進行樣品檢查。整機組裝完成后,每臺熱水器都要經過漏氣、漏電、漏水測試,產品需要通過全部測試才可以出廠。
缺陷
生產上追求完美主義,一會帶來效率的降低,二會造成很大的浪費。比如,在林內的生產線上,哪怕僅僅想換個與內件毫無瓜葛的外殼,也會被視為“新產品”,就得重新接受檢測。所有的測試流程都要從頭再來一遍,這耗費的每一個環節,都是時間和成本。
按照這樣的情況,無論是想在產品中加入什么功能,冗長的檢測環節都會讓新品滯后于市場。
有制造業的資深人士這樣吐槽過:日本客戶對產品的細節,要比美國客戶挑剔得多,甚至是苛刻到無聊的程度。不過,羊毛出在羊身上,這筆追求極致完美所產生的成本,最終都由日本客戶自己承擔了。
案例二:工業刷
蘇清濤在《對“匠人精神”的過度發揮,加速了日本制造業的衰敗》這篇文章中講過他的一段親身經歷:當時,他在一家生產工業刷的民企里面從事銷售工作,主要客戶即是外資企業——推動外企生產設備的國產化,幫助其降低成本。
在他們公司進去之前,日系客戶用的工業刷,幾乎都是從日本買來的,質量是比在國內造的好一些,壽命大概是國內的1.5倍,然而其價格幾乎卻是“中國制造”的10倍。這樣算下來,其性價比,遠遠低于“中國制造”。日本人雖然也愛國,但在商言商,他們很快就向性價比很高的“中國制造”折腰。
缺陷
據蘇清濤所述,日本的工業刷都精致得跟個藝術品似的。國內企業做的產品,在很多時候,只注重功能,卻不怎么在意其審美價值及由此帶給用戶的情感體驗,但日本企業卻很注重在這方面下功夫。他們的產品,做得太漂亮,以至于客戶都“舍不得用”。
工業刷只是一個工業設備,又不是個消費品,外觀并不重要。并非所有的產品都有必要當藝術品來打造,匠人把精致當做一種追求,當然是好事情,但前提是,客戶得愿意為你的這種心結買單才行。
案例三:日本的IT行業
日本的IT行業有其獨特之處,他們把IT看做是制造業的一種。因此,他們在做軟件的時候,其態度就像在造數碼相機、醫學儀器一般。幾近瘋狂的品質管理,非把bug一個個找出來不可,低質量的軟件絕對不允許進入市場。從需求分析、設計、開發、測試到發布,一整套流程就像豐田汽車的生產車間一般,所有人都各就各位充當一顆完美的螺絲釘。
缺陷
因此,雖然他們的軟件品質很高,bug很少,但是開發周期過長,具有很大的市場延遲性,這也是他們在日新月異的IT行業很難占據領先地位的原因。
發揮“匠人精神”的確是可以使產品更完美,然而,在“邊際成本上升”及“邊際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下,產品質量在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后,再進一步發揮“匠人精神”使之更加完美,可能得不償失。
所以,曾在日立工作16年、現任京都大學和日本東北大學教師的湯之上隆,在其《失去的制造業:日本制造業的敗北》一書中闡述:過度依賴匠人精神與手工藝者的技藝,而忽視了產品的標準化與通用化,嚴重缺乏低成本量產能力;過于苛求于性能與指標的極致,而忽視了市場實際需求水平,投入不必要的成本,致使市場出現變化的時候在研發上不能及時調整產品。就是這個道理!畢竟在資本市場中,商人都是逐利的,不追求性價比的客戶所占的比重是非常小的。
被忽視的軟件內容
和歐美的企業相比,日企不擅長軟件、硬件、內容、應用的一體融合,并且不重視軟件內容,這導致其在向智能化轉型和網絡化轉型中全面落后了。
說到做軟件的企業,我們會首先想到IT企業:比如美國的Google、Microsoft、Apple、Facebook;中國的阿里巴巴、百度、騰訊、新浪等。但是日本就很不一樣,我們在呂之華《IT業也是制造業,日本IT產業奇葩在哪兒?》一文中,看到了作者引用了一位麻省理工學院的Cusumano教授說過一個比喻。
在歐洲,Software as a science(軟件即科學);
在美國,Software as a business(軟件即商業);
在印度,Software as a service(軟件即服務);
在日本,Software as a production(軟件即制造)。
這是非常有趣非常恰當的比喻。
歐洲是現代自然科學的發源地,而科學都講究用數學來進行論證。因此,他們編寫的軟件很講究數學公式的構造、數字化的檢驗方法。他們會花費超出必要的時間去構造盡可能接近完美數學化的軟件,盡管其與盈利可能并無關聯。
美國人把軟件看成是賺錢的手段,一切以盈利為目的。因此,他們對軟件品質的要求,會優先停留在“能夠賣出去就好”的階段。盡可能早地建立各種標準,思考各種商業模型,為了盡早商業化注入一切力量。其結果是美國是信息時代的主導。
印度是全球著名的軟件外包基地。在他們看來,恐怕提供優質的軟件與提供優質的酒店服務差不多。傾聽顧客的要求,然后不顧一切地去完成顧客交給的任務,并以良好的服務接受客戶的反饋。
而日本的軟件就是制造業的一種。在日本,如果一家初創企業想做軟件,那他絕對不會思考怎么把軟件推向大眾,而是思考怎么讓自己的軟件為一家制造業企業服務,這樣才能快速盈利。所以,軟件變成了依附于制造業的存在,很難發展得特別突出,因此無法產生類似中國BAT這樣的企業。
啟示
對中國制造業發展來說:硬件的質量很重要,但是軟件的價值毋庸置疑,如果把硬件比喻成身體,那么軟件就是大腦,就是思想,就是靈魂。
尤其是產品在向智能化轉型的過程中,軟件是為產品賦予智能的關鍵。比如在未來智能化時代:當用戶刷牙時,牙刷機子會提醒第幾顆牙齒壞了,同時可以連通社區服務站查詢最近可以預約的醫生;打開冰箱,冰箱上面會提醒,買的牛肉已經快不新鮮了,今天是否要做牛肉,還可以推薦和牛肉相關的菜譜;還有智能床墊,可以根據人體功能學發現你的睡眠問題,自動調整適合舒適度,甚至還能智能彎曲。
所有這一切,都是必須通過軟硬結合才能實現,從而進入智能化服務的時代。
過于保守的思想
回顧日本制造業的興衰史,可以分為4個典型的階段:
明治維新到“二戰”,是“山寨”為主的階段,故那時的日本產品在中國被稱為“東洋貨”,但使日本踏上了現代化的正確之路;“二戰”結束到1970年代初,是模仿為主的階段,使日本從一個經濟崩潰的戰敗國發展成經濟巨人;1970年代到1990年代,是創新超越為主的階段,“日本制造”不僅登上世界舞臺,還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成為各國企業競相研究、學習和模仿的對象,日本也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990年代后,是固執固守為主的階段,因為看不上模仿、山寨,日本制造業自頂峰滑落并出現危機,而企業普遍的心態依然是“背水一戰,盡一切努力扭虧為盈,讓企業得以生存”的鴕鳥心態,逐漸為其他國家所趕超。
日本制造業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從山寨起來后卻看不起了山寨”,逐步的“固步自封”才是根本原因。具體表現在技術研發水平與創新導向沒有與消費時尚、商業模式、市場開拓能力相匹配,而又不愿意去山寨、模仿美國、韓國甚至是中國的創新,不僅未能催生出互聯網相關的劃時代產品,甚至還有點跟不上互聯網時代的步伐。
啟示
日本由威名世界的“模仿大師”逐步走向“固步自封”,正是伴隨其實力變化之后“固執”心態發酵的結果。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國民的心態也正在變化之中,日益表現出了對“山寨”的鄙夷之態,嘴里不停地吹捧別國,這是值得警惕的。
只有正確認識中國制造業目前所處的階段,從模仿逐漸過渡到創新,才能增強對外界適應的能力而不被淘汰。
盡管目前日本家電企業出現衰敗跡象,但仍擁有先進技術等核心競爭力。日本企業對于技術和質量的極致追求還是值得我們學習。此外,應該注意到的是,部分日本家電企業并非被迫離開終端消費市場競爭,而是選擇主動抽身,轉型至需要更高技術門檻且競爭并不激烈的商用市場,尋求商業形態的轉變。日本一些老牌家電企業仍將是市場的有力競爭者。
雖然匠人精神過猶不及,但是我們目前尚且不及,又談何為過呢?
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工業化消費時代引來日本制造業奇跡的因素,成了現在后工業化消費時代日本制造業“危機”的原因,對性能與指標的極致苛求、精細生產的能力、看似僵化的企業制度等,又何嘗不可能成為未來個性交互消費時代日本制造業復興的根基?
(來源:物聯網智庫;作者注:本文觀點及資料來源包括但不限于蘇清濤所著《對“匠人精神”的過度發揮,加速了日本制造業的衰敗》,湯之上隆所著《失去的制造業:日本制造業的敗北》,呂之華《IT業也是制造業,日本IT產業奇葩在哪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