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4月26日是世界知識產權日。兩天前的24日,英美法德日等多國駐華使館及歐盟駐華使團官員,與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就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深入交流,他們對中國在保護知識產權、打擊假冒偽劣方面的努...
4月26日是世界知識產權日。兩天前的24日,英美法德日等多國駐華使館及歐盟駐華使團官員,與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就知識產權保護問題深入交流,他們對中國在保護知識產權、打擊假冒偽劣方面的努力表示肯定,認為“有組織的打假”彰顯了中國政府負責任的大國擔當。近年來,中國知識產權事業快速發展。一方面,注冊商標申請量、著作權登記量、植物新品種申請量等屢創新高;另一方面,中國大力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創造性將其納入國家戰略,構建起中央地方上下聯動、相關部門多方協同、行政司法密切協作的“打假范式”,打擊侵權假冒逐步向縱深推進。近3年來,全國共組織開展150多次專項行動,累計查辦違法犯罪案件107.7萬件,起訴6.3萬件,判決7.8萬人,有力震懾了違法犯罪分子。除了政府持續推動外,社會組織和企業也是保護知識產權的生力軍。2017年伊始,阿里巴巴集團倡議成立全球首個大數據打假聯盟,京東集團聯合多家互聯網企業成立誠信聯盟,眾多企業通過自身努力為保護知識產權和打擊假冒偽劣作出積極貢獻,成就有目共睹。
在加強國內知識產權保護同時,中國政府有關部門積極加大與世界各國和國際組織交流互動。在幾個月前的中美經貿磋商中,雙方就互聯網領域共同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打擊假冒偽劣等方面達成積極成果。中國針對出口非洲、阿拉伯、拉美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商品開展的“清風”行動,獲得相關國家的大力支持,有效保護了企業利益和消費者權益,中國制造的品牌形象也大幅改善。
知識產權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也是堅定文化自信的必要支撐。近些年來,中國持續加大知識產權創造、運用和保護力度,奠定了知識產權大國的地位,也贏得國際社會對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深刻理解和廣泛認同。全球反假冒機構、國際刑警組織等授予中國公安、海關等部門“知識產權捍衛者獎”、“全球反假冒最佳政府機構獎”、“國際知識產權犯罪調查合作獎”。中國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新成就、新經驗,有力推動尊重知識產權、抵制侵權假冒氛圍在世界范圍內積聚形成。
當然,知識產權保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面臨著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線上線下融合的嚴峻挑戰。一方面,需要大力鼓勵創造,推動形成更多核心專利、版權精品以及知名品牌、知名商標不斷涌現的良好局面;另一方面,要加強監管執法,深化跨區域跨部門合作,重拳打擊假冒偽劣,營造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環境。同時,要進一步加強國際知識產權交流合作,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定,推動知識產權國際規則朝著互惠包容的方向發展,在知識產權領域努力實現從追隨者、跟隨者到參與者、推動者甚至引領者的轉變。
當前,全球經濟仍在深度調整、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中國正處在全面深化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中國政府和社會多方聯動、多措并舉打擊侵權假冒將會取得更大成效,而相關成功做法,將為國際社會保護知識產權提供一個嶄新的“中國范式”。(作者為全國打擊侵權假冒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干部)
2016年我國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100萬件
今年4月26日是第17個世界知識產權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國家版權局25日聯合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發布會,公布了2016年中國知識產權保護狀況。據介紹,2016年我國知識產權發展保持良好勢頭,國內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100萬件,PCT國際專利申請受理量超過4萬件;受理商標注冊申請369.1萬件,已連續15年居世界第一位;全年著作權登記總量達到200.76萬件,同比增長22.33%。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介紹,2016年,國務院首次將知識產權工作列入國家重點專項規劃,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知識產權是創新的激勵機制和有效的制度供給,是促進創新資源優化配置、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關鍵;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也指出,要提高知識產權質量效益,實施專利質量提升工程,實施商標戰略,打造精品版權。到2020年,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將從2015年的6.3件增加到12件。
2016年,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也不斷加大,知識產權大保護的格局正在形成。據介紹,我國2016年專利、商標行政執法辦案量分別達到4.9萬件和3.2萬件,同比分別增長36.5%和3.4%。
申長雨還透露:“我國正在推動《專利法》第4次修訂,將納入對惡意侵權行為實施懲罰性賠償措施,且賠償金額將比現有最高標準大大提高。目前,《專利法》修訂已列入國務院2017年立法工作計劃,力爭在年內完成。”(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