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中國建筑材料聯合會會長喬龍德在“第二屆中國建材行業經濟論壇”上表示,總體上,我國建材行業新技術、新產業發展緩慢,結構調整補短板進行緩慢,傳統的建材產業產能嚴重過剩,淘汰落后產能進展緩慢,產能利用率逐年下降,市場絕對需求開始減少,穩增長面臨新的挑戰,由此構成了建材行業“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并舉期、傳統建材產業量的增加到了頂峰期、結構調整補短板青黃不接的攻堅期”的三期疊加期。
“這主要原因是,我國建材行業已經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產業、企業都是少數,絕大多數的產業、企業都處于中低端發展。而高端技術的創新和新需求的開發只集中在中國建材、安徽海螺、北京金隅等少數骨干企業。”喬龍德表示。
隨著以超白超薄技術玻璃在電子領域的跨界應用,高端(T800級)碳纖維生產線的建成,鋰電池隔膜、高性能氮化硅陶瓷技術的成功與突破,高檔玻纖產品及玻纖在復合材料深加工、汽車等多個高端領域的應用,新型干法水泥、中國浮法玻璃“兩個二代”技術裝備研發有50%的自主知識產權已經達到世界領先水平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術和產品,由追趕到并跑并且某些指標超越了世界領先水平為標志,使中國建材行業進入了中國制造和中國創造并舉的新時代。
隨著國家整體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和經濟結構調整的進展,經濟對傳統產業的拉動與需求明顯減少,新的投資和經濟拉動的傾斜度已經由原材料等基礎工業轉向高科技新興產業、新能源產業、信息網絡現代經濟和服務等第三產業,尤其過剩產能的固定資產投資明顯下降。建材行業固定資產投資2016年同比只增1%,從2017年開始同比減少,主要傳統產業的產量和銷售收入從2017年開始下降,2018年進一步明顯下降。
“2018年1-10月,我國水泥產量只有9個省增長,22個省負增長,商品混泥土11個省增長,20個省負增長,在建材12個主要產業中除了防水材料外,11個產業負增長,其中輕質建材、玻璃纖維和復合材料、建筑石材、黏土、砂石、非礦等多個產業的下降幅度都在30%以上。”喬龍德表示,由此斷定,絕大多數的傳統建材產業量的增長已經達到頂峰期,單純的數量發展將成為過去時,新的發展的出路在于開發新需求和質的提升。
由于傳統建材產能嚴重過剩且還在增長產能,水泥、平板玻璃雖然開展限產與錯峰生產,但也只是去產量沒有真正去產能,由此產能利用率一年比一年低,多數傳統建材產業的企業,在量的發展進入頂峰期到來之際,既缺新技術開發,又缺市場新需求開發,更缺現有產品創新提升的技術與路徑,處在轉不動,守不住的被動局面之中,而真正高端、附加值高的、能耗低的、有市場潛力的新興產業只占建材行業總量的14%。行業結構調整補短板明顯青黃不接。
“如果沒有明確的淘汰落后產能的目標與措施,沒有明確的補短板與發展新興產業的目標與措施,對行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綠色發展、向高質量發展都缺乏實際支撐,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還會加劇。”喬龍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