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2月20日發布數據,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3.34萬億元,創單月歷史新高;廣義貨幣(M2)同比增速較上月小幅放緩至8.4%;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5.07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3883億元。專家認為,1月新增貸款規模超預期,反映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旺盛、金融加大支持經濟力度。同時,貸款多增與地方債加快發行等共同推動社融增速回升。預計2月貸款資源將向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企業傾斜。
實體融資需求旺盛
數據顯示,1月人民幣貸款增加3.34萬億元,同比多增1109億元。
對于1月新增貸款超預期,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李佩珈認為,除1月通常是貸款投放高峰月外,銀行加大對受疫情影響行業的金融支持,幫助企業復工復產也是原因之一。銀行機構通過加大專項貸款發放力度、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等多種方式加大對受疫情影響嚴重地區的支持力度。
同時,新增貸款以中長期為主,顯示實體融資需求旺盛。中信證券首席固收分析師明明表示,中長期貸款明顯超季節性轉好,主要原因包括:一是LPR改革降成本效果顯現,貸款利率有所降低;二是資金面合理充裕;三是地方債多發的帶動效應。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唐建偉認為,為緩解疫情對實體經濟的沖擊,預計2月貸款將主要集中在各類“抗疫專項貸”上,貸款資源將向受疫情影響嚴重的行業、企業傾斜。
M2增速小幅放緩
數據顯示,1月末,M2余額202.31萬億元,同比增長8.4%,比上月末低0.3個百分點,與上年同期持平。
西南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楊業偉認為,貨幣增速有所放緩主要是受春節擾動因素影響。今年春節在1月下旬,春節錯位導致1月末企業存款下降更明顯,而居民手持現金增加,M1和M2增速回落,而M0增速回升。由于居民手持現金規模增加,貨幣乘數有所下降,M2增速也有所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1月M1增速為0,為該指標有統計以來的首次。明明表示,1月企業存款減少16100億元,或與春節前結算薪酬直接相關。同時,疫情直接導致春節期間居民外出消費減少,居民存款回流企業這一過程受到抑制,這也是M1增速較低但居民存款多增的直接原因。
社融增速回升
明明表示,1月社融數據超預期,主要受信貸走暖及1月地方政府專項債發行較多的影響。
光大證券首席銀行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1月社會融資規模中“政府債券”新增7613億元,較去年同期多增5913億元,是造成1月社融規模創歷史新高的主要原因。
楊業偉認為,政府債券融資放量,貸款在去年高基數的基礎上同比接近持平,疊加表外改善,共同推動社融同比回升。此外,融資結構改善,長期融資占比提升。1月政府債券凈融資7613億元,同比多增5913億元;表外融資同樣有所回升,1月信托貸款增加432億元,委托貸款小幅減少26億元,兩者合計較去年同期多增760億元;同期,未承兌匯票增量較去年同期有所減少。
長江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趙偉認為,疫情干擾下,信用派生節奏、規模會受到影響。預計社融增速一季度回落,二季度有望抬升。
中國1月份M1同比增長0% 創近30年新低信貸增長超預期
中新社北京2月20日電(記者魏晞)中國央行20日公布2020年1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狹義貨幣(M1)同比增長0%,創下近30年新低;信貸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長都遠超預期。
1月末,中國廣義貨幣(M2)余額202.31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4%,比上月末低0.3個百分點;M1余額54.55萬億元,同比增長0%,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4.4個和0.4個百分點。
M2增速較上月回落,主要原因是上月M2剛剛創下近22個月新高,遠高于近期平均值,因此1月份M2增速與近兩年平均水平基本持平。
至于M1同比增長0%,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師明明表示,主要是受到兩個因素疊加的影響:一是春節因素,受春節影響,企業需要支付薪資、年終獎等,由此企業活期存款大量減少,居民活期存款上升;二是疫情因素,居民在春節期間消費減少,沒有回流為企業活期存款。
同期,信貸和新增社會融資規模均遠超預期,體現出對實體經濟的支撐作用。
1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3.34萬億元,同比多增1109億元。分部門看,住戶部門貸款增加6341億元;企(事)業單位貸款增加2.86萬億元。
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者溫彬認為,本月信貸增長超出預期,一方面由于各銀行項目儲備較為充足,年初信貸投放積極性較高;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對1月金融數據影響相對小,主要影響將從2月開始體現。
1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達到256.36萬億元,同比增速10.7%。當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5.07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3883億元。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3.49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