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發電標桿上網電價終于塵埃落定。
盡管翹首期盼已久,但該標桿電價的落地,卻惹來了頗多爭議。圍繞補貼年限、電價下調幅度、補貼資金來源等,尚未理清的諸多細節,讓市場還有些“缺乏底氣”。
不能否認,標桿電價“開了好頭”,但國內光伏市場的全面開啟,依舊是路途漫漫。
靴子落地
等了又等。
終于,8月1日,國家發改委對外公布了《關于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以項目核準時間和建成投產時間為分界線,制定出了全國統一的光電標桿上網電價。
《通知》規定,今年7月1日以前核準建設、12月31日建成投產、發改委尚未核定價格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上網電價統一核定為每千瓦時1.15元(含稅)。
而7月1日及以后核準的,以及7月1日前核準但截至年底仍未建成投產的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除西藏仍執行每千瓦時1.15元的上網電價外,其余地區均執行每千瓦時1元的上網電價。
政策甫出,便被冠上了“里程碑”、“劃時代”等極高的評價。
“很及時,”保利協鑫一高管對本報記者表示,當前歐洲光伏市場趨冷,市場需要熱點帶動,此時標桿電價的出臺意義重大,將有利于加快國內光伏市場啟動,拉動西部區域經濟的發展。1.15元/度的電價,在光照時間長的西部省市區內,企業還是有盈利空間的。
此前,我國的大型光伏電站項目采取一事一議的上網電價審批政策。2009年和2010年能源局組織了兩批大型荒漠光伏電站特許權招標項目,通過招標確定上網電價。除此之外,針對特定項目還有審批電價。
在去年總規模為28萬千瓦的特許權招標項目中,中電投旗下公司以0.7288元/度開出了全場最低價;而在2009年7月我國首個光伏特許權招標項目中,國投電力甚至投出了0.69元/度的競標價,遠遠低于業界的測算——兩次特許權招標中,央企的低價包攬,都激起了業內的一片討伐,而對于光伏產業將往何處去的隱憂也在彌漫。
對此,日前發布的《中國光伏發電平價上網路線圖》明確指出,最低價中標的原則使發電公司和光伏電池供應商都必須將其收益壓至最低,以爭奪項目開發權,“不利于光伏市場的健康發展”。
今年6月綠色和平與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共同發布的《風光無限——中國風電發展報告2011》,也曾明確建議,應吸取風電發展的經驗,在特許招標的基礎上,“出臺光伏發電固定電價”。
而歐洲上網電價法帶動光伏市場迅速上升的經驗,也使得固定電價被賦予了保障我國光伏產業規模化發展的重任。
警惕產業“瘋狂”
“都已經8月份了,(到底哪些屬于核準建設項目)還沒有出來一個清單,這讓大家建設時心里都沒底,”8月12日,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王斯成不無憂慮地表示,很多企業不清楚自己的項目是否屬于7月1日之前核準的。
按照《通知》,12月31日前建成投產的項目可以享受1.15元/千瓦時的上網電價,這導致大量今年在建的光伏項目加緊趕工,突擊在12月31日之前投產。
有報道稱,為了能享受到這一電價,目前在青海、寧夏、甘肅等西部省區,已有超過300萬千瓦項目同時上馬,均希望搶在年底前建完。而為了趕工期,有企業在青海甚至動員了2000名武警去安裝光伏電池板。
某市場研究公司發布報告稱,新上網電價補貼政策具有在未來十八個月內將中國新增太陽能安裝量提至1.5吉瓦的潛力。
“標桿電價出來后,國內將是萬人大會戰,”在王斯成看來,其對市場強有力的推動,有可能使我國在1~2年成為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場,今年國內的新增裝機容量可能達到2吉瓦。
“中國太大,一個政策如果使整個產業再一次瘋狂起來,就失去了政策的意義。”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頗為謹慎,“國內現在已經有接近30GW的生產能力了,如果再推動新一輪的擴張潮,對企業、行業發展是不負責任的。”
在他看來,我國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就像一列火車,不動則已,一動便停不下來。
他表示,2008年的西班牙,2009年及2010年的德國和意大利的經驗表明,到發現光伏裝機太多以后再采取措施,那么代價就太大了!“德國、意大利出臺政策、調高調低目標,可以不考慮對我國的影響,但我國的政策必須要與產業的發展規模、發展水平相適應。”
李俊峰表示,“政策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必須要考慮太陽能最適應分布式發展的技術特點,還應確確實實促進光伏產業的技術進步和成本進一步下降。”
資金哪里來?
“資金從哪里來?”這是王斯成的另一大困惑。“一下上了這么多項目,如果今年新增裝機2吉瓦,那么今年就要再多補貼20多億元。”
《通知》規定,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上網電價高于當地脫硫燃煤機組標桿上網電價的部分,仍按《可再生能源發電價格和費用分攤管理試行辦法》有關規定,通過全國征收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解決。
但是,可再生能源資金夠嗎?
據悉,2010年,全國征收的可再生能源附加費約為130億~150億元,其中超過60%用于補貼風電,30%左右用于補貼生物質能發電,其他新能源所獲補貼的比例不足10%,光伏發電更是不到5%,僅為6.5億~7.5億元。
“現在補貼資金已經不夠了。”王斯成告訴記者說,要解決缺口,必須要提升可再生能源電力附加資金。
除此之外,電價一刀切、補貼年限不明、電價下調幅度不定、配套的光伏上網政策不明朗等,一攬子尚未理清的細節都給標桿電價抹上了一層暗影。
故此,對該標桿電價,王斯成的點評是,“好的開端,問題不少”。
我國地域寬廣,太陽能資源分布共劃分為豐富區、一般區等四個區域。全國統一的標桿電價,沒能考慮到不同地區的資源差異。在王斯成看來,“它只適應西部,全國大部分地區的太陽能資源沒那么好,1.15元每度并不合算。”
《通知》還表示,今后,發改委將根據投資成本變化、技術進步情況等因素適時調整上網電價。但它既沒有明確電價調整的幅度和時間,也沒有明確企業享受補貼電價的年限,這給企業收益率的計算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此外,從現在的1.15元每度到明年的1元每度,電價的遞減速度和幅度是否有些過快、過大?這也是業內的爭議之一。
“畢竟得有個辦法,這個辦法大家未必都投贊成票,但畢竟還是在往前走,在爭議中發展,”對于該標桿電價,國家能源局能源節約和科技裝備司副司長黃鸝表示,風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而圍繞該議題,日前,李俊峰等業內專家和數家光伏企業的高層在北京閉門開會,專門探討其對產業的影響。